注意不完的育兒安全小小事

愛喝可樂林里拉
11 min readApr 11, 2019

--

育兒最為難的就是,有些是你不太清楚自己是不是小題大作,但又需要抓緊時間作出選擇、或對抗他人眼光言語或清理自己質疑雜音,立即立即的行動。

#關於育兒安全中的被當成放養低標或焦慮滿點甚或何不食肉糜

今天看到一段文字,說到相較於中產階級父母會放大育兒成長當中所遇到的風險並極力避免,勞動階級則傾向低估育兒風險,因為太過正視會負擔不起、活不下去。類似這樣的文意。

常看到育兒討論,最後常變成一方往道德與經濟行為高點飆去,一方在低谷吶喊不然沒錢就該死就不要生嗎,對立兩端。其實就是,絕大多數的父母其實就是小資一般人家吧。遇到事情,就是平視拿捏然後盡力調整吧。

總之我,經過一番內心思索,還是為了寶寶,跑去學了嬰兒急救CPR。母愛真是會讓人作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我實在很怕自己小題大作,但更怕寶寶需要我的時候,幫不到他。於是硬著頭皮去做一下自己不擅長的事。

本文主要是想留下學習臺安醫院CPR心肺復甦術單日課程的資訊感想。想了一番,也把自己在意的育兒安全小小事一併寫入。

當媽之前的生活呢,即便身為自雇者,卻總說不上自律也絕對不算效率,總是迷糊的過,加速衝刺的過,偶爾看盡日夜迷迷茫茫的過。有了新生命之後,一些以往懶得系統化理解的知識與資訊,變得重要了起來,也不得不去加速理解與實施。效率是一項,安全更是要緊。

怎麼保護自己的孩子平安呢?就是多做一些準備動作。
說是這麼說,而準備總是永遠不夠的,但還是必須,能做好一些是一些,即便不俐落也可以逐步練習。並且,育兒安全的準備和其他育兒事項一樣,個人標準不同,毋須檢驗別人、但求自己舒心平衡。覺得能留意並做到的有以下幾項:

1.確實學會急救操作:確認自己理解嬰兒CPR急救知識並能操作

在醫院和月中沒學到這件事,就好好的看個影片學習一下。
看了影片還是不確定,就參加課程。

//寶寶版哈姆立克法一定要學會//

我從來沒信心學習急救之類的事,明白自己遇此類事宜應變能力也不是太好,實在擔心哪天用時方恨少,剩自己獨力慌張,與寶寶安危有關的事,還是勉強自己多學一點。以往看到身邊友人學習此類證照,自己總是近而遠之,無論是多嚴謹或多輕鬆的課程我都不碰,這次上完課倒是有增加了點經驗和自信,本文主題之外,為了自己與家人,下回想再學習基礎傷口包紮與高齡基礎照護及居家安全知識。

目前似乎越來越多單位開課推廣,像是新光吳氏基金會(免費)、新北市急救照護協會(收費)、輔仁大學推廣部(付費),這樣挺好的,就像上課時教練說的,越多人具有這樣的觀念,越有機會自助助人,你來上課,是遇到你的人有機會被救,讓身邊親友也來學習,你自己才有機會受益、被救助到。參與當天有遇到一整家子三代一起來學習的,雖然長輩因為語言體力和理解學得迷濛,但願意一家人一起來坐這件事,值得鼓掌鼓掌,鼓掌啊。

而我參加的台安醫院CPR心肺復甦術課程,大約一個月會開一次課,有兩種類型,依個人情況選擇:
1.平日夜間班:分四堂課、要花四個個晚上上完、免費。
2.週日全天班:集中一天上,上課內容較壓縮、時間稍趕,費用300元。

我選2,想要一次解決,但實際上完覺得課程很有意義,有時間餘裕的話,可以選擇平日班比較紮實不急促的進行。假日一日班對我而言有點太趕了,消化的了但是講師們有種趕火車的迅速XD 但這樣的速率對於來複訓或是相關產業的參加者(遇到三五位都是托嬰中心老師,由公司代為報名參加受訓)可能是相對合適的~有位教練也建議,若有時間參加平日班會有更多的學習和討論空間。以下是課程大綱

平常不特別喜愛這種標語式的口號,遇到過就覺得,噢~若口號能更容易的喚起行動那就不錯

受訓當天提早半小時報到、繳交費用(週日班)及一張大頭照,受訓完後約一至二週會收到掛號郵寄的證書一張。

以假日班來說,課程部分約從早上八點半進行到下午一兩點(有中場休息及午餐時間),接下來是很充裕的實作時間,練習CPR及AED。

驚! 當下的熟練  後續的迅速遺忘  
對於急救訓練興致勃勃的另一半在我課前課後都一直想叫我練習再練習,不得不說起先是想說到底要練幾次,上課時已經從懵懂練到超級熟練不想再練啦。
要複習再複習! 時候到才用得出來
對於需要練習這件事不太在意,覺得也才剛學完,過沒幾週回想一下竟然對於動作有點不確定!尤其是對於嬰幼兒的部分。
只能說若目標是"確定能應用"的話,就要對自己的了解,適時適度的複習。

2.把關交通安全:謹慎選擇交通工具與決定細節,正確使用汽座。

這是萬年議題,選擇權在個人。

大方向就是:
-嬰兒使用汽座>不使用汽座
-後座後向汽座>後座正向汽座>後座安全帶>後座大人抱扶>後座未固定>
副駕駛座
-交通工具選擇:汽車>捷運>步行>公車>客運遊覽車>機車

-汽座的安全年限是五年,然後什麼簡易的輕便的增高的汽座都不安全,不是有用總比沒用好的概念。

*客運和遊覽車常涉及國道或長程運輸,速度較快、搭乘時間較久。
*搭乘客運和遊覽車,有的人會購買一種延伸的安全帶以順利裝置。
*步行或人車爭道的難以前行即危險性因地方而異。

*國光客運「1881圓山 – 礁溪」實施了汽座服務,先電話預約並支付44元即可享用汽座。新聞連結在此,非常感人。

為鼓勵育有嬰幼兒的家長使用大眾運輸工具,該路線更首創針對1歲以上嬰幼兒,提供安全座椅租借服務,國光客運採購通過國際認證的安全座椅,每車將提供4張嬰幼兒安全座椅,採電話預約即可享半票44元優惠租借,提升加值服務。

而孩子的出入安全,除了有車無車、使用或不使用汽座的問題爭議之外,
另外還有幾個常見問題,大家參考之:

Q1 汽座放置最安全位置順序?

這個部份聽過太多版本了,經過查閱相關文章與多次搭乘寶寶優步與UBER司機商談其內部教育結果似乎是:

後座中>後座左>後座右,不會是前座

*多數寶寶優步駕駛表示教育訓練是教後座左較安全,也就是駕駛後方座位
*後座中從各處受力來說都是影響最小位置,也蠻大比例的人認同後座左是最安全位置。

Q2 別人搭乘自己的車子時該留意的事情?搭乘別人的車子時該留意的事情?

過年過節親友同行時常發生的情況,重點就是不超載,要留一個位置給寶寶。寶寶要有獨立座位,並且要有汽座(安全年限內、可順利後向乘坐、安全帶扣緊)。而搭乘別人的車子也是一樣。

自用車的可掌控程度大得多,比較多的問題是汽座拆裝的麻煩和人情問題。(只要把小孩抱在手上大阿姨就坐得下了你忍心不載他嗎~~這種XD)

乘坐他人的車,無論是各式計程車或是租賃車,比自用車更容易遇到安全帶不夠長、或是沒拉好而扣不緊(重新再拉一次即可、不要放棄),或是沒有汽座、或是有汽座但很不OK(這是我哥小孩以前用的你放心啦,然後小孩已經十歲了XD類似這種)。

這說來簡單做來很難。真的很不簡單,尤其是在非捷運公車大眾運輸及寶寶優步廣布的雙北地區之外,我自己也有很令人歎氣的經驗,很怕當下的不得已讓寶寶有無法挽回的傷害。

而說到底,這是自己孩子的安全問題,還是要自己儘量先做好功課與準備。沒有汽座就先準備或租借、確認汽座安全且可順利安裝。要怎樣才能及時事先準備、用怎樣的人際技巧讓寶寶安全與親友感情兼顧就要多想想了。

Q3 公車也是大型車體、沒有汽座,這樣安全嗎?搭乘時還需要注意什麼?

搭乘公車在此排名雖相對安全,也大多會有好心人士讓座,但其實還是不少要注意的,包括:
-推車上下是否順暢,是否已固定安全剎車。
-上下車時,記得聲量放大讓司機知道,確保已經安全上下、不被門夾住。
-抓好抓穩。車上移動找位置時,車也已經在行走了。
-車上有許多金屬扶手與座位扶手,雖是平衡好幫手但也要留意會不會夾到寶寶的手腳、會不會撞到寶寶(尤其是頭),使用揹巾並留點安全空間之外也可拿著包包稍微擋一下。
-每個路線、每家公車營運駕駛的風格不同,有的極其貼心(大都會客運經營路線整體來說素質很優),有的車況沒有很好之外看似還需趕路開得極快或特常急煞(這比較像是不同業者系統結構性的問題而比較少是駕駛個人問題了),能不能放心搭乘自己心中要有個判斷。
下車時說個謝謝,向司機先生或是鄰座幫忙的人,帶小小孩出門總感覺謝天謝地承蒙大家呀。

Q4 出國旅遊,交通安全問題?

這個問題大概一個月就會在媽媽社團和群組遇到一次。大部分的情境是日本。一樣的邏輯,有搭乘汽車或大型車行走國道就是需要汽座
有的人從國內扛著一路搭機(自由行者)、有的人自行攜帶並聯絡旅行社確認(跟團,通常沒有此種配備,需自備並確認車型與安裝事宜)、有的人租車時順便租賃汽座(自駕者),若不打算帶汽座又擔心安全的就最大限度的使用地鐵之類的交通工具會比較安心。

*以大家最常去的日本來說,看到的網路分享文幾乎都是家長用揹巾把抱在前胸的過度方式,能不能接受看個人。

*以大家最常去的日本的東京的成田機場來說XD 若是沒汽座無法接受的人, 可能就是不選擇搭乘利木津巴市從機場到市區,而是搭乘skyliner京成電鐵,又快又沒有汽座問題。

不負責任統計應該還是以搭乘利木津再配上使用揹巾或簡易汽座的形式,只能說揹巾算是過渡,簡易汽座安全性不足,和真正使用汽座的防護效能是有相當差距的。

3.檢核居家安全及基礎活動安全:擁有基礎的安全知識,確認並立即改善

懶人如我推薦訂閱信誼育兒好好報:懷孕時開始收到幾種不同單位發來的育兒電子報,以信誼的最貼近實際需求,內容中對於寶寶的描述也會有種對對對對對~的賓果感,推薦推薦。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網站也可看看,有些宣導性的文宣,也有些偏正式、偏時勢的研究報告。
以下擷取信誼電子報有期關於居家安全的內容,並附上電子報中提供的居家安全檢核資訊,自己想總是沒那麼完備的,參考一下檢核表比較安心:

*客餐廳、臥室、浴室、廚房檢查一覽表
此篇共鳴、需留意的部分:" 陽台有圍欄且高度為85 公分以上,欄杆間隔應為10 公分以下。若柵欄間隔在 10 公分以上,可由橫的方向補強,例如:綁上數條橫的繩索,以防幼兒自縫隙中跌出。"
初次聽聞覺得超聰明,橫向好方便。仔細看看家中活力十足熊孩子,覺得反而要小心繩網變成寶寶新的遊玩場域、更添風險!!

*家具、電器檢查一覽表
本篇共鳴句:衣櫃或壁櫥宜隨時關緊或上鎖,以免幼兒進入出不來而導致窒息。
覺得,除了避免嬰幼兒誤入之外,也可以避免嬰幼兒拿取櫥櫃中物品誤玩、誤食。上回看到一個新聞是嬰幼兒誤食項鍊還是珠環之類的細條長型物品,這類物品比較大的可能就是嬰幼兒自己撈到的==

*工具、玩具檢查一覽表
本篇全文都該看!無法擷取某幾行,字字感觸。孩子有可能把吃藥時不小心掉落的藥放進嘴裡、會把各種瓶蓋轉開、會沾取所有桌上地上液體到手上,

*0~2歲寶寶常見的事故傷害,爸媽請多留心
總之所有活動區域都有隱藏的風險,不知道在哪看到的嬰幼兒育兒安全金句覺得很有道理「沒有想不到,只有多防範」。

*該如何在家中為孩子規畫一個安全的遊戲區呢?
此篇最有共鳴的是「 三歲以下孩子的玩具更要謹慎挑選。一般來說,當玩具的附件直徑小於3.17公分,長度小於5.17公分時,都被列入危險玩具;有繩線的玩具其繩長則需要短於30公分;而玩具的縫隙也容易造成夾傷問題,其縫隙應小於0.5公分,或是大於1.2公分。」

寫上段文的當下,還是用一種"對對~應該要注意"的心情面對,時隔兩日把文補完,這時家中寶寶的行動力及疆域拓展能力已經開始超乎我的想像了,也在相關社團群組聽聞了幾個讓人傷心的居家受傷案例。唔…非常非常感覺到居家安全實在檢核的必要性與立即改善的執行力,讓孩子受傷的事,真的一次也不想發生。

最難說的托育安全問題,目前全職帶孩子尚不用直面這一塊,卻常能感受來自周遭親友的擔憂與肯定!?「你自己帶比較放心,對,現在環境來說這樣比較好。」其實這樣的回應對於全職媽媽也是重擊呢。孩子的照護安全,可能需要這一代的政府與父母,共同,共同用更多愛與智慧與行動,促成未來越來越好的改變。非草草結尾,真心期盼。

#關於看著會痛但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怎樣可以為想要的環境打氣

寫文這陣子,發生內湖托嬰中心事件,不忍心,很少點開新聞看,唯一看的一次,內容是陳述男嬰父母極其謹慎挑選托嬰中心,最後是由媽媽決定托嬰中心,「我以後可能沒有辦法再相信自己做的決定了。」男嬰媽媽說著類似大意的內容,心裡很震動。在不同的群組裡聽到不同爸媽們說著若是自己遇到可能就過不去了。為人父母,即便只是聽聞都不能接受。

想說的是, 至少做為父母,能共同關注、一起追蹤後續訊息、轉發,對認同的議題覆議,投下你的行動票,讓此事形成更應該的影響。

#關於育兒安全中的被當成放養低標或焦慮滿點甚或何不食肉糜

今天看到一段文字,說到相較於中產階級父母會放大育兒成長當中所遇到的風險並極力避免,勞動階級則傾向低估育兒風險,因為太過正視會負擔不起、活不下去。類似這樣的文意。

常看到育兒討論,最後常變成一方往道德與經濟行為高點飆去,一方在低谷吶喊不然沒錢就該死就不要生嗎,對立兩端。其實就是,絕大多數的父母其實就是小資一般人家。遇到事情,平視拿捏然後盡力調整吧。

--

--

愛喝可樂林里拉
愛喝可樂林里拉

Written by 愛喝可樂林里拉

腦內行動小隊。不一定要完美才能行動。這是整理自己的地方,是展開微行動的起點。💆🏻新手媽媽 👶🏼寶寶腦粉 🧙‍♀️自雇者 👩‍💻文字工作者。 ✨歡迎合作聯繫。

No responses yet